您现在的位置: 标致 > 标致型号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咱兰大人我站在大学分水岭上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0/11/5 14:56:27

 (注:这是年6月6日刊登在《新京报》上的一篇人物专访。文字写作者乃刚刚从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的张寒,摄影是另一位美女记者韩萌。那时我还住在大望路旁边一栋老楼的六层,没有电梯。韩萌开着一辆两厢的标致前来。两位美女爬上六楼进行采访。八年过去了,张寒和韩萌都已成为业内名记者。作为曾被他们采访过的人,我与有荣焉。)

  年9月13日,18岁的李勇背着铺盖,从湖南坐了5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兰州。   他是兰州大学中文系最后一个报到的学生。放下行李,李勇一头扎到宿舍的床铺上,睡了一天。再睁开眼,四年的大学生活开始。那年夏天,他经历了很多第一次。第一次出远门,第一次见到火车,第一次知道还有人居然是不吃米饭活着的。   年5月31日,李勇回忆高考前后的经历。他说自己是第一届收费大学生,“站在大学精神的分水岭上。“

1我要考大学,过下雨淋不着的生活

  李勇出生于湖南邵阳的一个小村子,那个村子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。刚上小学的李勇就已经知道了高考的重要性。

  李勇说,村里人对恢复高考的理解是又可以进城赶考了,有望吃国家粮了。   于是,恢复高考后,村里的宗族比的是谁家考上的大学生多。李勇说大人们经常告诉他要好好读书,因为考上大学,就可以过上“下雨淋不着,天晴晒不着”的生活。   在这种氛围里就有了传奇。这个只有八九百人口的小村子,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出了多个大学生。   李勇上完初中,第一选择是考中专,中专毕业就能直接吃国家粮。结果,他差几分没有考上,只剩华山一条路,上高中考大学。2不幸落榜,回家当农民刺激了他   到了高中,李勇一门心思上大学的愿望让位给了文学。那是文学独领风骚的年代,每个中学都会有文学社。   当时他们最爱谈的话题是舒婷和北岛,写一手好诗就是校园里最风云的人物。   一直到高三,李勇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痴迷。结果年的那场高考,李勇的考分与分数线相差80分。   落榜后李勇不再做文学梦,再考不上就要回家当农民的现实刺激了他。   “拼了”,李勇说他复读就是竭尽全力。   年8月的一天,他在家里帮着父母双抢。累了一天,浑身是泥躺在床上就睡了。在县城的姐夫捎口信过来,说成绩出来了。他考了全县第二,分。“当时立刻睡意全无,”现在说起来,李勇还带一点小激动。3走进大学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   收到兰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,李勇和母亲到大队会计那迁粮食户口。大队会计对他说,祝贺你,你以后就不用吃农村粮了。这句话让他欣欣然而有喜色。年,大学开始收费了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首次收费。学费和住宿费加起来是元。   大学的第一年,李勇有些苦恼。他的湖南乡音让很多同学听不懂,每次他兴奋地说完话,看到的总是同学疑惑的眼神。李勇在大学也不再做文学梦,他想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。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,竞选学生会主席。他在校园里发现,、、年进来的师弟师妹们要比、、年的师兄师姐们显得成熟老练。而89级夹在理想浪漫和现实老练的缝里,地位有些尴尬。

  他想起年的高考作文题,“给一个考生写一封信”。这个考生想考历史系,而家里人让他选经济管理这些热门专业。李勇说当时看到这个作文题,觉得真是撞到枪口上了。他当时也想读历史,正好用这封信浇心中块垒。但那一年他第一志愿填报的兰州大学历史系因故不招生,于是读了中文系。本科毕业后,他有读敦煌学专业研究生的机会,放弃了。“现实了,读历史太苦了”。

4命运之变,依靠高考进了城   李勇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“假如我晚生十年”。他说现在农村的孩子很多上不起学了,如果晚生十年,他大概也不能上大学了。“农民是最现实的,”李勇说农民觉的学费贵,大学毕业工作也不好找,还不如打工挣钱。上大学在村里已不再被人羡慕。   李勇至今还留有一张照片,照片上是三位同龄少年。年,三人都没有考上大学。李勇选择复读,另外两个去打工。每次想到他们的境遇,他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。“如果没有考上大学,命运就太不可知了。”李勇说那种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在那个年代是上大学不能比的。

  现在的李勇,爱吃面不爱吃米饭,说话也不再有南方口音(砍柴注:这是张寒的谬奖。其实我现在说话口音还较重,只是比起湘中邵阳、新化一带的老乡来说,普通话算是出色的。)。他说自己一旦转变,就再也改不回去了。

作者:张寒内容来源:文史砍柴编辑:蒋海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biaozhia.com/bzxh/6185.html
热点文章

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推荐文章

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标致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